![]() |
陇山:一片西北高地,何以影响关中大局?
陇山即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六盘山,这条狭长的地带,构成了关中西北一带的最佳屏障。 同时,在战乱年代中,它也是关中一带最大的威胁。 历代以来,攻克关中的政权往往都要火速拿下陇山,以捍卫关中西北翼的安全。 这块地方一旦割据,想要在短时间内拿下,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。 陇山的位置当我们伫立于关中平原,一个人沿着渭水的西北方向行进,我们能够看到一座条形状的高山,这座高山便是陇山。 这条从西北翼虎视关中的陇山,是关中西北一带最具优势的天然屏障。 因为,它够高。
因为,沿着陇山东南最低点,这座条形状的陇山的高度是以倍增的方式展现在大家的面前。 我们可以先看看关中平原的平面海拔是怎样的一种状态。
关中平原的地势平坦,内部又有多条河流灌溉,作为平原地带,原本地势就略低。 从黄河南下切口端开始丈量,这里的海拔高度仅有333米,从这里一直延伸至关中平原与陇山交接处,其海拔高度也仅仅上升到725米。 400米的高差,对于大块平原地带而言并不算什么,大多数的人们甚至感觉不到这种看似稍微巨大的高差。 关键是,陇山的高度实在是可怕。 陇山的西南端高度为725米,随后渐渐爆炸性的增长,在陇山山脉的中点激增至2000米,随后再度增加至2300,然后平缓回归到了2000多米。 从平原地带,高度骤然上升千米之巨,这在冷兵器时代,有多么的可怕? 想必,这一点很多人都能够想象的出来。 陇山这块山地的高度剧增如此迅速,这也意味着伫立在关中平原西北面的不仅仅是一座山,而是战乱年代中的一个巨大威胁。 陇山对于关中的威胁陇山因为其地势的原因,在战乱年代一旦割据一方,想要攻打它很费功夫。 我们看一下陇山与关中平原接口处的这处地形。
关中的军事力量想要冲上去,绝不亚于攀岩峭壁。更为重要的一点,西北地区的军队战斗力向来彪悍,尤其是长期游离于游牧边境的那些军力,其战斗力更加的恐怖。 《读史方舆纪要》:
这块尚武之地,也无形中提高了当地军队的战斗力,西北军即便是到了近代,仍旧有着响当当的名头。 冯玉祥当年的西北大刀队,更是响彻寰宇。 这块地方,对于关中而言,无疑是一块钢板。 就算能够顺顺利利的攻克这里,无论如何也要掉一层皮。 可对于占据陇山的割据力量而言,他们向冲击的话,其战斗力绝对不容小觑。 更何况,往往占据了陇山山脉的割据势力,会同时将陇山两翼的地盘收入囊中,同时将治所安置在天水一地。
这里四通八达,可配合陇城镇登上陇山,南下汉中、东进关中,可谓是一个绝佳的大后勤基地。 陇城镇这个地方不熟悉的话,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诸葛武侯挥泪斩马谡的故事。 它就是三国时候的街亭,这块战略要地,贯通着陇山西翼的所有通路,这也是当初为什么马谡丢失街亭后,诸葛亮急忙下令后退的真正原因。 因为,交通枢纽被切割了!
如果此时不退,可能都没有机会再退。 陇山西翼有了陇城镇这个联动枢纽,这样一来,陇山高地便可以陇山为核心,以陇城镇为联动枢纽,获得两翼地盘,作为战略缓冲地。 既可以北抵游牧民族,南挡汉中势力,东拒关中势力。 陇山的军事弊端陇山作为千里之高山,虽然占据地势之利,可它的东翼缓冲地带一场的脆弱。 说白了,陇山东翼的地势相对西翼而言比较平原,这块缓冲地带十分不利于防守。 而占据陇山的格局政权,往往都在西翼天水、陇城镇,以及狭长的陇山山道内防守,这也造成了无法完全和陇山东翼的军事据点起到一定的联动作用。 这个典型的战争典型,可以看看东汉王朝的立国之战。 刘秀荡平关中群雄之后,第一个收拾的地盘便是陇山高地。 六年,遣耿弇、盖延等七将军,从陇道伐蜀。隗嚣惧,遂发兵反,使王元据陇坻,伐木塞道,诸将与嚣战,大败,各引兵下陇。 八年,来歙袭取略阳见秦州秦安县。嚣使王元拒陇坻,行巡守番须口见陇州,王孟塞鸡头道见平凉府头山,牛邯军瓦亭见秦安县。以上数处,皆陇道要口也。嚣悉众围略阳,不克。 帝寻部分诸将,数道上陇,略阳围解。 这块地方别看不大,可刘秀三战陇山,耗时四年才真正的拿下了这块高地。 对于,这块高地,刘秀可谓是完全利用了这块高地的巨大缺陷。 ---陇山东翼缺陷。
无法和陇山起到联动作用的东翼山脉,很容易被抢占。 刘秀当年捶打这块地方,一方面从陇山东翼直接扑杀到了陇山制高点。 然后呢? ---抢高地,偷水晶。 他沿着陇山制高点往下冲,这样完全可以忽略陇山高地的地势之利。 而另一个齐头并进的方式,便是突袭重要的交通枢纽地陇城镇(街亭),只要拿下了这里,陇山高地的物资、军力调配会全部陷入瘫痪。 中国古代王朝历经了几千年的兴衰巨变,唯一没有发生改变的便是那些遍布在全国的地势。 这些地势的一些细节,往往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,为何古代的战场中,有时候占据一个枢纽就投降了? 为何不能继续干仗? 因为有些据点,有些关口,它主导着战场的局势,也无形中引导着战争的具体走向。 大规模的兵团作战,军资补给甚至比前线战场更为重要,试想一旦交通枢纽被攻占,前线的战斗还怎么打? 一损俱损,一荣俱荣。
|
|||||||||||